Eng
A A A
活动

哲学思辨对于成德是否必要

如欲参加研讨会,请登记

摘要:

一、从儿童或青少年读经说起

王财贵教授十多年前提倡儿童读经,从台湾、大陆,以至于海外,都有其读经的组织,甚有影响,但也引起了很多的批评。此一读经的运动,固然推动了返本的趋势,对传统文化的重新体认,但也产生了一些反例。这种对儿童、青少年给出的,用背诵的方式来培养道德人格的做法,是否对于人生命的发展的辩证的现象,有所忽略。

二、儒家的常道性格及其流弊

儒学具备人生的常道的性格,所以是传统文化的主流,但由于肯定现实,易受当政者利用,流于政教合一。容易为追求功利、富贵的人所依附,如熊十力先生早年有深切的反省,甚至认为基督教、佛教,乃至道教,比较能避免此一流弊。

三、中华经典的易读与难读

从讨论伦常道德上说,道理不难懂,甚至人人都懂,于是不容易吸引人,但如果要充分以论辩的方式阐明或证成其中的道理,又十分困难,必须要有高度的思辨,才可以达成。这就造成了讲儒学不容易显精彩,但又有深奥而难解处的困境。

四、道德实践一定会面对的困难

康德所说的「自然的辩证」与「根本恶」都与人的道德意识有直接的关系,从人要求自己要无条件的为善,引发了感性欲求的反弹,又在道德意识升起时,引发本来已经存在了以满足感性欲求为先的倾向作进一步的要求,于是就有由善而生恶的奇诡的现象。人在从事道德实践,自觉要求行动的动机纯正时,产生了善与恶纠缠不清、错综复杂的情况,如果不解决此一难题,人的道德实践必不能长久维持。

五、用哲学思辨于道德法则及道德的形上学理论之必要

程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论,大略同于康德所说的实践的哲学,或道德的形而上学,这是我近年所提出的成德必须要有哲学的思辨的工夫,此说引发了几位同门师友的批评,但我还是认为这个说法可以站得住,而且可以活化程朱一系理学的工夫论。道德形而上学除了康德所说之义外,也有当代儒学从唐、牟发展而成的,以道德实践通透至天道本体、宇宙生化之理论,而此一作法将不离伦常日用的道德实践,给出了与宇宙生化同样无限、高旷的意义,也使人在实践中体会了高度的灵感,这也是可以使由道德实践而引发的自然的辩证得以克服的作法。

普通话主讲
欢迎参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