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
A A A
News and Events

哲學思辨對於成德是否必要

REGISTRATION for attending the seminar

Abstract:

一、從兒童或青少年讀經說起

王財貴教授十多年前提倡兒童讀經,從台灣、大陸,以至於海外,都有其讀經的組織,甚有影響,但也引起了很多的批評。此一讀經的運動,固然推動了返本的趨勢,對傳統文化的重新體認,但也產生了一些反例。這種對兒童、青少年給出的,用背誦的方式來培養道德人格的做法,是否對於人生命的發展的辯證的現象,有所忽略。

二、儒家的常道性格及其流弊

儒學具備人生的常道的性格,所以是傳統文化的主流,但由於肯定現實,易受當政者利用,流於政教合一。容易為追求功利、富貴的人所依附,如熊十力先生早年有深切的反省,甚至認為基督教、佛教,乃至道教,比較能避免此一流弊。

三、中華經典的易讀與難讀

從討論倫常道德上說,道理不難懂,甚至人人都懂,於是不容易吸引人,但如果要充分以論辯的方式闡明或證成其中的道理,又十分困難,必須要有高度的思辨,才可以達成。這就造成了講儒學不容易顯精彩,但又有深奧而難解處的困境。

四、道德實踐一定會面對的困難

康德所說的「自然的辯證」與「根本惡」都與人的道德意識有直接的關係,從人要求自己要無條件的為善,引發了感性欲求的反彈,又在道德意識升起時,引發本來已經存在了以滿足感性欲求為先的傾向作進一步的要求,於是就有由善而生惡的奇詭的現象。人在從事道德實踐,自覺要求行動的動機純正時,產生了善與惡糾纏不清、錯綜複雜的情況,如果不解決此一難題,人的道德實踐必不能長久維持。

五、用哲學思辨於道德法則及道德的形上學理論之必要

程伊川、朱子的格物致知論,大略同於康德所說的實踐的哲學,或道德的形而上學,這是我近年所提出的成德必須要有哲學的思辨的工夫,此說引發了幾位同門師友的批評,但我還是認為這個說法可以站得住,而且可以活化程朱一系理學的工夫論。道德形而上學除了康德所說之義外,也有當代儒學從唐、牟發展而成的,以道德實踐通透至天道本體、宇宙生化之理論,而此一作法將不離倫常日用的道德實踐,給出了與宇宙生化同樣無限、高曠的意義,也使人在實踐中體會了高度的靈感,這也是可以使由道德實踐而引發的自然的辯證得以克服的作法。

Delivered in Putonghua
All are welcome

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