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旦教授

美國密歇根大學
哲學及中文榮休教授

孟旦教授1953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964年於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隨即獲聘為密歇根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1973年升任正教授,1991年開始兼任東亞系教授。孟旦教授現為密歇根大學哲學及中文榮休教授,並為該校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孟旦教授曾應邀擔任多間大學講座系列的講者,其中包括1980年華盛頓大學弗里茨講座、1983年加拿大特萊特大學萊爾講座以及1988-89年佛蒙特大學杜威講座。此外,孟氏於1992年獲密歇根大學頒授優秀教學獎,並獲該校1993-94年賴斯人文學科。

孟旦教授的主要著作包括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 (1969)、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 (1977)、 Images of Human Nature: A Sung Portrait (1988)、The Imperial Style of Inquir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roaches (1996)及A Chinese Ethics for the New Century (2005)。此外,他亦是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1985) 的主編。

孟旦教授曾於2003年來訪中大主講新亞書院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孟旦教授這次重臨,擔任第七任唐君毅訪問教授,將作出題為〈颶風與海平面上升 —— 全球暖化與抉擇中的道德複雜性〉的公開演講,為本系主持一個為期四週的研究院研討班〈進化、人性與倫理〉,以及在本系教職員研討會中發表〈尋求中國倫理與法律的一致與透明:儒家「誠」、「恥」概念的資源〉的論文。

颺風與海平面上升 —— 全球暖化與抉擇中的道德複雜性

poster
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下午 4:30 – 6:30 (下午4時敬備茶點)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行政樓祖堯堂

我們有能力減少颶風出現及減慢海平面上升,惟政治上於怎樣應用這些科技的問題上停滯不前。我認為只有符合我們根本的人性價值——尤其是人人平等及互惠——的方案才是可取的。現今美國及中國均沒有訂立能源政策,兩國需要一套能減少石油耗用並提升用油效能的政策,以及興建文中提到的氣化煤發電廠。

解決全球暖化之關鍵在於燃煤發電廠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除非美國認真考慮誠少其能源消耗,否則中國不會作出相應改變。兩國之爭論點在於京都條約中對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印度)及發達國家的不同規約。

我提出的方案包含人人平等及互惠等普世價值,而每個人都可以從中受惠。人人平等表示每一個人均有同等的權利獲取他們賴以健康生存及繁殖之基本資源:清潔的食水與及清新的空氣。互惠可產生互信並帶來合作的益處,美國與中國甚至印度應該合作,運用最新的氣化技術來發電。氣化技術所產生的「合成氣」可以發電之餘並不會產生二氧化碳。

互惠除了表現於各國同意採取行動減少全球暖化,使現在及將來的國民得益之外,亦表現於科技上的交流分享。起初,美國應先開放其獨有的技術,假以時日,中國亦將會有新的發現與美國分享。這種抉擇須動用不少人力物力,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能力推行並實踐。

互惠亦可以應用到地區政府之間。美國一些州政府、市政府在溫室效應的問題上遠較華府積極,這些地區組織可作我們的楷模,而中國亦有她的地區模範。

進化、人性與倫理

2006年10月6至27日 (逢星期五)
下午 2:30 – 5:15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鄭棟材樓206室 (UCC 206)

科目簡介請參閱英文版

尋求中國倫理與法律的一致與透明:儒家「誠」、「恥」概念的資源

poster
2006年10月17日 (星期二)
下午4:30 – 6:30

香港中文大學大學馮景禧樓125室

摘要請參閱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