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勞思光教授為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及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被公認為當今漢語哲學界最資深、研究成果最豐富及最受尊重的哲學家之一。勞教授1927年生於陝西西安,本名榮瑋,字仲瓊,號韋齋,祖籍湖南省長沙縣。高祖勞崇光公,清同治年間曾任兩廣及雲貴總督,參與平定太平軍,並代表清廷簽署第一次九龍條約。父勞競九公,早歲加入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與于右任共事於陝西。

勞教授家學淵源,幼承庭訓,七歲能賦詩。1946 年入讀北京大學哲學系,1949 年轉赴台灣,兩年後於台灣大學哲學系畢業。1955年,勞教授出任香港珠海書院講師,自1964年開始,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歷任哲學系講師、高級講師及教授,曾任中文大學研究院哲學學部主任,至1985年於哲學系榮休,後歷任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榮譽高級研究員,及中文大學逸夫書院高級導師。勞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及普林斯頓大學訪問學人,台灣清華大學、師範大 學、國立政治大學及東吳大學客座教授,1994年起任台灣華梵大學哲學系講座教授,1996年起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諮詢委員,並於2000–01年回到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出任訪問教授。半個世紀以來,勞教授為華人世界培育了幾代的學術人材。

勞教授的學術成就廣受承認,其所獲學術榮譽包括:2000年中華民國斐陶斐學術協會傑出學術成就獎、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第四十六屆學術獎、2002年台灣行政院文化獎、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2002年度及2005年度國家講座教授,並於2004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勞教授著作等身,已刊行著述包括《中國哲學史》三卷四冊、「思光少作集」七卷、「思光學術論著新編」十三卷、《文化哲學講演錄》、《虛境與希望 —— 論當代哲學與文化》、《危機世界與新希望世紀 —— 再論當代哲學與文化》、《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思辯錄》、《思光詩選》等約三十餘種,其中《中國哲學史》已成為中、台、港各地中國哲學史或中國思想史課程不可或缺的參考讀本。

勞教授並非一位僅囿於象牙塔的學者,他從年青時代開始,已積極參與現代中國的民主與法治建設。其五十年來有關中國以至人類前景的反省,可見於《哲學與政治》、《知己與知彼》、《遠慮與近憂》(均收「思光少作集」),《歷史之懲罰新編》、《中國之路向新編》、《自由、民主與文化創生》、《家國天下》(均收「思光學術論著新編」),以及《解咒與立法》、《思光時論集》諸書。

勞思光教授是第九位唐君毅訪問教授,亦是第一位華人學者獲此殊榮。他將作題為「哲學課題之變與常」之公開演講,並為本系研究生主持一個為期四週、題為「合理性之辯護」的研討班。

哲學課題之變與常

poster
二零零七年十月八日
下午 4:30 – 6:30 (下午4:00 茶點招待)
香港中文大學何善衡工程大樓五樓王統元堂

1. 論哲學課題之變易性

在哲學史上,向有所謂「哲學無定義」之說,其確切涵義即在於哲學課題變易不定,因之不能有一「本質定義」(essential definition);換言之,即不能依「某某學是研究某課題之學問」一語式以界定哲學。古代哲學家雖曾作種種嘗試,但結果徒引生許多理論困難。近世「哲學」一詞之用法,遂每每採取「實指定義」(ostensive definition)之方式以處理哲學定義問題;事實上,在日常語言中說「哲學」時,大抵是依循此種用法。

但就嚴格意義講,實指定義之方法,實不能提供課題之分類標準(taxonomical criteria)。若欲對哲學之特性建立明確有效之陳述,必須另闢新徑,於是有界定「哲學思維」以決定哲學特性之建議,即是:將哲學思維界定為層層上升之反省思維。此種思維之成果即成為「哲學」之內容,課題之變易處遂不礙哲學特性之展示。

2. 界定哲學思維後之理論問題

由哲學思維之特性以彰顯哲學之特性,是方法論上一種進步,但亦引出進一步之理論問題。此中最重要者是不同哲學傳統間之溝通問題,以及此問題背後所涉之合理性之普遍性問題。

哲學思維作為反省思維,顯現哲學一詞之使用可以具有形式的普遍性(formal universality);但若普遍性之肯定只止於此,則由於各民族或社羣之反省課題以不同旨趣為基礎,此項歧異,仍是以使不同哲學傳統間出現某種「不可通約性」。即使意義之溝通有基本困難,倘此一問題不能克服,則「意義世界」便成為一分裂的世界;在此世界圖像中,各異質部份(heterogeneous parts)各有某種合理性。「合理性」一詞之基本意義成為不可解。整個哲學與文化之理論追求將陷入「自我解釋失敗」之大泥淖。

3. 此次講詞將對此一大問題,嘗試作一探討,並提出建議,作為結語。

合理性之辯護

6 Oct 2007 (Sat) 2:30 – 5:15 p.m.
13 Oct 2007 (Sat) 2:30 – 5:15 p.m.
20 Oct 2007 (Sat) 2:30 – 5:15 p.m.
22 Oct 2007 (Mon) 6:30 – 9:15 p.m.
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信和樓三樓李冠春堂

此次講詞以 “ 合理性 ” 觀念為主題,意在通過對 “ 合理性 ” 之省思,顯示當前文化哲學思維之路向.講詞中對於 “ 理性 ” 觀念所涉論題在哲學史中之演進及變化,作全面之回顧,并剖示各階段中之哲學思維與意義論研究之關係,強調對當代哲學之基本了解。

最後對 “ 合理性 ” 論題對文化哲學之重要性?作申述,並說明對 “ 合理性 ” 之重新定位與劃定 “ 後形上學思維”之範圍之重要作用,以收攝文化哲學之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