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旦教授

美国密歇根大学
哲学及中文荣休教授

孟旦教授1953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4年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并随即获聘为密歇根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1973年升任正教授,1991年开始兼任东亚系教授。孟旦教授现为密歇根大学哲学及中文荣休教授,并为该校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孟旦教授曾应邀担任多间大学讲座系列的讲者,其中包括1980年华盛顿大学弗里茨讲座、1983年加拿大特莱特大学莱尔讲座以及1988-89年佛蒙特大学杜威讲座。此外,孟氏于1992年获密歇根大学颁授优秀教学奖,并获该校1993-94年赖斯人文学科。

孟旦教授的主要着作包括The Concept of Man in Early China (1969)、The Concept of Man in Contemporary China (1977)、 Images of Human Nature: A Sung Portrait (1988)、The Imperial Style of Inquiry in Twentieth Century China: The Emergence of New Approaches (1996)及A Chinese Ethics for the New Century (2005)。此外,他亦是Individualism and Holism: Studies in Confucian and Taoist Values (1985) 的主编。

孟旦教授曾于2003年来访中大主讲新亚书院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孟旦教授这次重临,担任第七任唐君毅访问教授,将作出题为〈飓风与海平面上升 —— 全球暖化与抉择中的道德复杂性〉的公开演讲,为本系主持一个为期四周的研究院研讨班〈进化、人性与伦理〉,以及在本系教职员研讨会中发表〈寻求中国伦理与法律的一致与透明:儒家「诚」、「耻」概念的资源〉的论文。

扬风与海平面上升 —— 全球暖化与抉择中的道德复杂性

poster
2006年10月9日 (星期一)
下午 4:30 – 6:30 (下午4时敬备茶点)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行政楼祖尧堂

我们有能力减少飓风出现及减慢海平面上升,惟政治上于怎样应用这些科技的问题上停滞不前。我认为只有符合我们根本的人性价值——尤其是人人平等及互惠——的方案才是可取的。现今美国及中国均没有订立能源政策,两国需要一套能减少石油耗用并提升用油效能的政策,以及兴建文中提到的气化煤发电厂。

解决全球暖化之关键在于燃煤发电厂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除非美国认真考虑诚少其能源消耗,否则中国不会作出相应改变。两国之争论点在于京都条约中对发展中国家(中国与印度)及发达国家的不同规约。

我提出的方案包含人人平等及互惠等普世价值,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受惠。人人平等表示每一个人均有同等的权利获取他们赖以健康生存及繁殖之基本资源:清洁的食水与及清新的空气。互惠可产生互信并带来合作的益处,美国与中国甚至印度应该合作,运用最新的气化技术来发电。气化技术所产生的「合成气」可以发电之余并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互惠除了表现于各国同意采取行动减少全球暖化,使现在及将来的国民得益之外,亦表现于科技上的交流分享。起初,美国应先开放其独有的技术,假以时日,中国亦将会有新的发现与美国分享。这种抉择须动用不少人力物力,只有中央政府才有能力推行并实践。

互惠亦可以应用到地区政府之间。美国一些州政府、市政府在温室效应的问题上远较华府积极,这些地区组织可作我们的楷模,而中国亦有她的地区模范。

进化、人性与伦理

2006年10月6至27日 (逢星期五)
下午 2:30 – 5:15
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郑栋材楼206室 (UCC 206)

科目简介请参阅英文版

寻求中国伦理与法律的一致与透明:儒家「诚」、「耻」概念的资源

poster
2006年10月17日 (星期二)
下午4:30 – 6:30

香港中文大学大学冯景禧楼125室

摘要请参阅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