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镇国教授

林镇国教授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

林镇国,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荣誉教授,曾任台湾哲学学会理事长、科技部哲学学门召集人、荷兰莱登大学(1999–2000)、香港中文大学(2005)和美国哈佛大学(2012)客座教授,并长期主持多项整合型培育计划与研究计划。着有《空性与现代性:从京都学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诠释学》(台北:立绪,1999年)、《辩证的行旅》(台北:立绪,2002年)、《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讲》(台北:政大出版社,2012年),合编A Distant Mirror: Articulating Indic Ideas in Sixth and Seventh Century Chinese Buddhism (University of Hamburg Press, 2014)、《近世东亚〈观所缘缘论〉珍稀注释选辑》(高雄:佛光文化,2018年)等书及中、英、日文论文多篇。

航经岛屿—洛维特、洪耀勋、牟宗三、唐君毅在东亚遇见海德格

poster
2022年10月10日 (星期一)
4:30 – 6:30 pm
网上平台

请于二零二二年十月七日前登记,参加公开演讲。

摘要:

本讲从离散历史(唐君毅先生所说的「花果飘零」)的角度,叙讲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中期,经历欧洲大战、太平洋战争和国共战争,期间和台湾这座岛屿有关联的哲学叙事,也是我这世代所见证的哲学历史片段。1936年底,作为「海德格的孩子们」之一的卡尔・洛维特(Karl Löwith,1897–1973)因希特勒上台迫害犹太人而流亡日本,在航行途中靠岸基隆,走访台北。当时殖民地台北帝大的哲学科助手洪耀勋(1903–1986),受到京都学派接触早期海德格实存哲学的啓蒙,对早期海德格哲学及其《康德与形上学问题》已有所回应。可惜二人错失了见面的机缘。及至战后,在我大学四年级时购读牟宗三先生的《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1971),始逐渐认识到华文哲学界对海德格哲学的判释。七十年代,牟、唐先后在我读硕士班时来台讲学,对台湾哲学界影响甚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从东亚海域与岛屿的离散视角,将时间推回到一九三十年代的欧洲(德国)与东亚(日本、殖民地台湾与香港),重新叙写曾航经这座岛屿的洛维特、洪耀勋、牟宗三和唐君毅如何回应早期海德格的哲学,特别是《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并在这叙事背景下追问:人是什么?如何安居?

普通话主讲
欢迎参加

重新发现初期现代东亚的佛教哲学

10月7日 (星期五), 2:30 – 5:15pm, Zoom
10月14日 (星期五), 2:30 – 5:15pm, Zoom
10月21日 (星期五), 2:30 – 5:15pm, Zoom
10月28日 (星期五), 2:30 – 5:15pm, Zoom

空性与业感世俗性

poster
2022年10月24日 (星期一)
4:30 – 6:30 pm
网上平台

请于二零二二年十月二十一日前登记,参加系内研讨会。

摘要:

我的演讲将从与两位「在意的他者」——查尔斯・泰勒和尤尔根・哈伯玛斯——的对话开始。 2007年,查尔斯・泰勒出版了《世俗时代》。2010年,尤尔根・哈伯玛斯发表了《觉知到有所失落:后世俗时代的信仰与理性》。他们都在千禧年之初关注世俗性问题,事后看来,并非偶然。泰勒和哈伯玛斯的哲学立场尽管不同,他们思考的却都是他们在欧洲和北美洲所面对的相似文化和政治处境,即某种宗教意义的丧失及其对文化的影响。姑勿论他们想法的其他含义为何,如果我们不提及过去几十年宗教的复兴,包括全球范围内的宗教或非宗教冲突和暴力,我们将无法正确理解他们的想法。以此为开端,谈到东亚,我们是否应该费心思考泰勒和哈伯玛斯关注的世俗性问题?说神圣与世俗的二分法只存在于犹太–­­基督教世界,这不是现在的常识吗?如果在东亚传统中并无这样的二分法,我们应该认真对待吗?

英文主讲
欢迎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