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致力与校友建立持久的联系,并支持多元化、性别上平等尊重,以及在学生、教职员和行政人员之间的相互尊重。
孔翔萱
回想起来,中大哲学本科课程有着东西方交汇的多元科目,使我的学业得以蓬勃发展。中大一流的教师提供了一流的哲学课程,我得以自由探索我的学术兴趣并选择自己的论文研究主题。此外,系裏对我的海外交流学习也非常支持——这是个奇妙的机会,令我可以分别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 Chapel Hill)和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各学习一学期哲学,而我在调整学习计划和转换学分回中大方面都没有遇到太大困难。
哲学系提供的年度实习计划对我也有很大帮助。我获安排在一个名为关怀爱滋的非政府组织工作,向大众推广计划。这段工作经历和大学生活中所形成的批判性思维对我成为政府行政主任(EO)有重要的作用。中大的哲学训练帮助我磨练了写作分析能力和沟通能力,这对我在联合招聘考试及随后面试中取得优异表现是至关重要的。此外,在我目前的EO职业生涯中,我不断依靠分析性思维来应对公共行政执行中的复杂性。哲学课程所灌输的哲学精神将伴随我整个职业生涯,并延续至未来。
|
李浩洋
我目前是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Oriel College, University of Oxford)哲学神学的哲学硕士学生。在此之前,我于2023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形而上学和宗教哲学。目前我正在撰写关于神性属性形而上学的论文,旨在应用高阶形而上学的资源来重构和检查有神论哲学中的传统问题。
在中大的本科学习,我获得极其广泛的哲学训练,涵盖了从先秦中国思想到21世纪分析哲学的学习。哲学系多元开放的学术环境教会了我对于与我截然不同的世界观或哲学立场保持开放的态度。我的分析哲学和宗教哲学训练使我拥有坚实的技能基础和背景知识来进行目前的研究。东方哲学的学习,特别是佛教和儒学,也一直为我提供了宗教思想的新鲜见解。
在中大哲学系的经历,使我养成了一种将反思活动置于生活中心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塑造了我对将来的抱负。我深深感谢我的教授们和同学们,他们的指导和友谊使我的中大时光充满乐趣、丰富和意义。
|
靳清扬
我2004年入读中文大学,2005年转入哲学系。念中学的时候,我是理科生,读化学、生物、物理,所以报读大学时没多想就选了分子生物技术学为主修科。大学一年级下学期,有幸选修了关子尹教授的哲学概论,在一百二十人的大讲堂里,关教授纵论哲学古今,从希腊悲剧到《尚书》《周易》、存在论到现象学,每一课题都为我开拓了新的思考世界,让我窥见学问知识的广阔。决定转入哲学系,于我后来选择继续进修,以致投身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哲学系的一众教授是我做学术思考的启蒙导师。他们对学问严谨、认真,能引导学生在思考不同的问题里都找到乐趣。他们的人文关怀也充分体现学术知识与经验实践之间应有的融通。哲学的本位不在学院,其处所为生活处境,并以回应生活处境及社会问题为依归。毕业后,我选择攻读政治学,研究当代中国高速城市化下的农村发展、土地政治及社会变迁,现于应用社会科学系任教。希望我能在我的研究和教学中,体现中大哲学予我的这些精神与价值。
|
刘保禧
我在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完成学士(2006)、硕士(2008)、博士(2012)课程。在我就学期间,学系尤其重视导修讨论,鼓励学生自发的读书组,以上两者塑造了我的学术生命与专业发展,对我影响至巨。与同学切磋学问,培育了我的沟通能力,让我日后得以在大众传播媒界推广哲学,如鱼得水。
现在我是一位大学讲师,「反省」与「对话」是我的教学理念,而这些理念植根于哲学系的传统。反省,让我们得以质疑自己的假设,挑战自己的偏见;对话,则鼓励我们与他人敞开心扉,切实讨论。如果我的学生能够真诚面对自己的信念,检视这些信念如何一以贯之,并能尊重沿路结伴的同行者,我就心满意足了。
哲学系开拓了我的学术道路,我满怀感激。展望将来,期望学系继续作育英才,让我们在各个不同领域尽现姿彩。
|
林雪莹
我于2022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文学硕士课程(MA),现在是中大哲学系哲学硕士(Mphil)的兼职研究生,研究兴趣是政治哲学。入读MA课程之前,我分别在银行和商界做有关业务分析的专业工作多年,因此我的主要思考模式建基于「优化」—— 平衡成本和利益,直到我在MA的学习冲击并重建了我的思想。MA课程不仅让我初尝哲学的奇幻世界,也为我提供新的资源来审视自己的人生。其中一个启蒙时刻发生在「道德哲学」课:我突然惊觉自己也许把自己和别人都当成工具,而没有注意到人本身拥有内在价值。
除了学习,我也认识到很好的启蒙老师和志趣相投的同学。我很感恩有幸入读MA课程并且因此改变了人生。
MA课程是一个转化的历程。未来,我期望能够继续发展我的学术能力、审视人生、和理解如何活出一个好的人生。我相信没有任何理由能够窒碍我们对智慧的永恒追求。
|
陈启龙
在2020年8月退休之前,我在一家香港上市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首席财务官长达18年。在计划退休时,我经常思考什么才是理想充实的退休生活。大部分退休人士选择经常旅游、享受美食、注重养生和找寻娱乐,这当然没问题。但我反问自己,这是我在余生想过的退休生活吗? 这反思促使我报读中文大学的硕士课程。虽然我对哲学一无所知,但经过一些研究,我认为哲学文学硕士课程在激发智性和提供个人满足感方面最适合我。
我于 2022 年完成哲学文学硕士课程,这两年的旅程非常有意义。我们非常幸运有满腔热诚的老师,他们让我对哲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们非常感谢老师们的全程投入,因为课堂经常超时,清洁工友偶尔会在晚上 10 时后关掉冷气,以此「邀请」我们离开!
在这两年,我学到了很多,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知道的太少。 因此我仍然会旁听我感兴趣的课堂。哲学必然会挑战很多先入为主的观点和社会规范,将看似牵强的观点转化为理性的论据。因此,即使我并不同意某些观点,我亦会变得更加包容,以开放的态度反思其理据。
我更学习到一个重要的哲学古义,哲学不仅是一种哲学论述,而且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 这是古希腊 (希腊化时代) 哲学和中国先秦哲学的共同重点。 这激励我将所学付诸实践,成为美国哲学咨询师协会的认证哲学咨询师。 结合我 30 多年的企业行政经验和哲学咨询方法,希望能帮助客人处理复杂的退休困扰和中年焦虑等问题。
「苏格拉底没有系统的教学。自始至终,他的哲学是一种精神锻炼,一种对新生活方式、积极反思和生活意识的邀请。」—— Pierre Had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