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鼓应教授

台湾大学
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的
特聘学者

陈鼓应教授生于1935年,福建长汀人。1956年入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60年毕业后入读同校的哲学研究所,师从殷海光、方东美,于1963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旋即获聘为中国文化学院(中国文化大学前身)哲学系讲师,3年后转往国立台湾大学任教,先后任讲师及副教授,至1973年离职。1973-78年间陈教授于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当研究员,1979年前往美国,于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任研究员。陈鼓应教授自1984年开始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达13年之久,及后回到台湾大学哲学系当教授,直至2005年退休,期间曾受邀到捷克查理斯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教授(1999秋至2000春)。退休后陈教授曾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为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的特聘学者。

陈鼓应教授乃海内外知名的道家研究专家,注译有多种道学经典,包括《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管子四篇诠释》、《周易注译与研究》(与赵建伟合着),另有专着《庄子哲学》、《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老子评传》(与白奚合着);除了道家研究之外,陈教授亦熟谙尼采及存在主义,着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等书。17年前创办《道家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并亲自担当主编至今,陈鼓应教授为推动两岸的道学研究,不遗余力。

陈鼓应教授是第十一位唐君毅访问教授,是继劳思光教授后第二位华人学者获此殊荣。他的公开演讲题目为「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并会为本系主持一个为期四周的研究院研讨班「庄子专题研究」,及在本系的教职员研讨会中发表题为「从『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到谱系学方法的应用」的论文。

老、庄及《易传》的重要哲学议题——论三玄思想的内在联系

poster
二零零九年三月三十日 (星期一)
下午 4:30 – 6:30 (下午4:00 茶点招待)
香港中文大学行政楼祖尧堂

易、老、庄三玄长于抽象思考且富辩证思维,故基于中国古典哲学理论建构 之核心地位。

就哲学史学脉系络观之,自《易经》到老子,可以窥见古典哲学在思想方法上的一条发展线索。而《易经》经文尚谦、「无妄」及否泰相寻等人生哲学,对老子人道观的建立有着一定的联系。自春秋末到战国中期,老庄开启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开创期,在老庄形上道论的基础上,为道家学派建立了完整体系的天道观和人道观。

而道家的宇宙论和辩证法思想又促进易传学派由占筮向哲学转化。三玄之哲学学脉关系及其思想的内在联系,从未有过专文论述。我在完成《易传与道家思想》和《道家易学建构》之际,自觉性地应用谱系学的方法在哲学思想与文献论证的基础上,撰写了<三玄四典的学脉关系>,这篇论文从纵向联系论述《易经》→《老子》→《庄子》→《易传》之间的一条学脉进程。《周易》分《易经》 和《易传》两部份,魏晋以后它们和《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三玄事实上包含了四部典籍,而每部典籍撰作时间少则相距一、二百年,多则五、六百年。由占筮记录卦辞和爻辞组合而成的《易经》,始于殷周之际至西周初年,当属哲学前期的作品,因而本文继续探讨「三玄」共同的哲学议题时,主要依据 《老》、《庄》和《易传》三部哲学典籍。

庄子专题研究

20/3 (星期五)
27/3 (星期五)
3/4 (星期五)
17/4 (星期五)
下午 2:30 – 5:15
联合书院郑楝材楼109室

壹、 课程题目:

一、 庄子思想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

二、 庄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三、 庄子的心学。

四、 庄子的情性论。

 

贰、讲课大纲

一、 庄子思想对老子的继承和发展。

道家学派有许多共同的主张,如道、德、有、无、虚、明等。这些概念由老子首先提出,其后庄子和黄老学派各有发展。关于「道」的概念,老子比较侧重在它的客 观实体性,到庄子则转化成主体生命的精神境界。「无为」学说是老庄最有名的,而《老子》书中的「无为」,多属政治意涵,庄子却将「无为」概念,转化为个体 自得自适的精神境界或状态。

老庄最大的不同在于:如果说老子学说最大的特点为「贵柔」,庄子则是贵「游」,「游心」可说是庄子哲学最重要的核心思想。

二、庄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人 文精神在先秦诸子的讨论中,汇成了一股时代的思潮。在本次的讲题,一方面探讨古代人文思想的由来与线索,同时梳理老庄与其他诸子间人文思想的异同。老子在 道物关系的重要议题中,将文化上的人文思想引进哲学的领域,他从现象界进而探讨万物的本原与本根之道,并以「道」来丰富「物」的内涵。老子还提出「为学」 与「为道」的两个途径,但在老子的思维中,这两个途径似乎成为难以衔接的两橛。到了庄子,提出道物不相离的主张(〈知北游〉:道「无所不在」、「无乎逃 物」),庄子运用许多生动的寓言(如〈养生主〉:「庖丁解牛」、〈达生〉:「痀偻承蜩」、「梓庆为鐻」等寓言),描述人凭借专精的技艺可以呈现道境。这样 将「为学」与「为道」的两橛状态联系起来,成为一条通向主体最高境界的通道。在庄子哲学的园地中,主体精神意境的提升及宇宙生命普遍流行的境界,大大地丰 富了中国古代的人文世界。

三、庄子的心学

从 文献来看,《论语》和《老子》谈「心」,尚未形成显题化的观念。到了战国中期的孟庄时代,心论才发展为哲学议题。 唐 君毅先生说:「中国思想之核心,当在其人心观,……道家庄子一派,其言人心者尤多」、「吾人生于今世,尤更易觉到庄子所言人心之状,远较孟子、墨子所言人 心之状,对吾人为亲切有味。」 ( 〈孟墨庄荀之言心申义〉, 1995 年《新亚学报》一卷二期 ) 。战国中期心学的两大领域──孟子对于道德意识的阐发,和庄子对于审美意识的高扬,在古代文化史上交相辉映。学界有关孟子心学的讨论特多,而关注庄子心学 者则罕见。

本讲以庄子内篇为主要的范围,论述心的概念在各篇中的意旨,并着重讨论庄子的开放心灵与审美心境。

四、庄子的情性论。

在人性论中,心、性、情为重要的哲学议题。庄子〈德充符〉提出「无情」说。观其语境意义近于「以理化情」。而外杂篇则主「任情」与「安情」──「任性命之情」、「安性命之情」。

人性论中,庄子论心、论情都有正反两个面向,唯独谈性只基于正面肯定的立场。庄子说:「性者,生之质也。」这观点接近孔子、告子及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一系列,都属于自然人性论的系脉。

在现成文献中,儒家的主流思想为扬性抑情。而庄子则强调性情不离,在人性论史上有其特殊的意义。

 

参、参考书目:

一、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

二、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三、王博,《庄子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王弼开始,历代哲学家们常用“得意忘言”的诠释方法,借解说古代经典而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但“得意忘言”的方法,常忽略文本原意而失之主观。就此,个人提出谱系学方法,即文献与哲学并重地探讨学术源流的发展、哲学问题的由来、理论系统的建构及哲学概念命题的形成,以解析各学派间思想观念的脉络关系。本文运用谱系学的方法,尝试厘清中国哲学史上三个较具争议的议题:( 1 )文化的孔子与哲学的老子议题,( 2 )〈易传〉学派的归属问题,( 3 )周敦颐《太极图说》与道家学谱源流关系问题。

poster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下午 4:30 – 6:30
香港中文大学本部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东翼会议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