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墨經校釋》

經下之上
經說下之上

1.         [B1](止)[正][1]:類以行(人)[之][2]。說在同。
(止)[正]:彼以此其然也,說是其然也:我以此其不然也,疑是其然也。[此然是必然,則俱。][3]
[版本比較]

2.         [B2][謂……][4]推類之難。說在(之)[5]大小。
謂:四足獸與(生鳥)[牛馬](與)[異][6],物盡(與)[異]。大小也。(此然是必然則俱。)[7]
[版本比較]

3.         [B3]物盡[8]同名。二與,愛食與招,白與視,麗與[暴][9],夫與履。[10]
(為)[物]:(麋)[盡]同名。俱鬪不俱二,(三)[二][11]與鬪也。包肝肺[12],子,愛也。橘茅食與(抬)[招][13]也。白馬多白,視馬不多視,白與視也。為麗不必麗,(不必)[14]麗與暴也。為非以人是不為非;若為夫勇不為夫,為屨以買(衣)[不][15]為屨,夫與屨也。
[版本比較]

4.         [B3]一:偏棄之。[16]
(二)[一:一]與一亡,不與一在。偏去。
[版本比較]

5.         [B3]謂:(而)(固)[因]是也。說在因。
(未)[謂][17]:有(文)[之](實)[名][18]也,而後謂之;無(文)[之](實)[名]也,則無謂也。(不若敷與美謂是則是固美也謂也則是非美)[19]無謂,則(報)[假][20]也。
[版本比較]

6.         [B4]不可偏去而二。說在(見與俱)[21]一與二[見],廣與(循)[脩][22][俱]。
[不:若敷(與)[舉][23]美;謂是,則是固美也謂(也)[他][24],則是(非)[亦][25]美。][26]見不見,離;一二(不)相盈。廣(循)[脩]堅白。[27]
[版本比較]

7.         [B5]不能而不害。說在害。
[不]:舉(不)重不(與)[舉][28](箴)[鍼][29],非力之任也為。握者[30](之)[不][31]()[觭](倍)[偶][32]非智之任也。若耳目。
[版本比較]

8.         [B6]異類不(吡)[比]。說在量。
異:木與夜孰長?智與粟孰多?爵,親,行,賈,四者孰貴?麋與(霍)[虎][33]孰高?(麋與霍孰霍)[34][35]與(瑟)[蠶][36]孰(瑟)[?][37]
[版本比較]

9.         [B7]偏去,莫加少。說在故。
偏:俱一,無變。
[版本比較]

10.     [B8]假必誖。說在不然。
假:假必非也而後假。狗假(霍)[虎]也。(猶)[狗](氏)[非][38](霍)[虎]也。
[版本比較]

11.     [B9]物之所以然,與所以知之,與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說在病。
物:或傷之,然也。見之,(智)[知]也。(吉)[告][39]之,使(智)[知]也。
[版本比較]

12.     [B10]疑:說在逢,循;遇,過。
疑:(蓬)[逢][40],為(務)[鍪][41]則(士)[土][42],為牛廬者夏寒,(蓬)[逢]也。舉之則輕,廢之則重,非有力也;(沛)[木+朮][43]從削,非巧也;若石羽;楯也。鬪者之(敝)[蔽]也,以飲酒,若以(曰)[日]中,是不可(智)[知]也;(愚)[遇]也。(智)[知]與以已為然也與(愚)[過]也。
[版本比較]

13.     [B11] 合與一,或復否,說在拒。
[(若)[合]:數指,指五而五一。][44]
[版本比較]

14.     [B12] (歐)[區]物一體也。說在俱一惟是。
(俱)[區][45]:俱一,若牛馬四足。惟是,當牛馬。數牛,數馬,則牛馬二;數牛馬,則牛馬一。(若數指指五而五一)[46]
[版本比較]

15.     [B13, 14] 宇,或從。說在長[47]宇久。
(長)宇:徙而有處,宇。宇,南北在且(有)[又]在莫。宇徙,久。……
[版本比較]
[版本比較]

16.     [B15] 無久與宇。堅白,說在因[48]
無:[撫]堅得白,必相盈也。
[版本比較]

17.     [B16, 58] (在)[推][49](諸)[50]其所然[者][於][51]未(者)然[者],說在(於是)推之。[52]
(在)[推]:堯善治自今(在)[推]諸古也。自古(在)[推]之今,則堯不能治也。
[版本比較]

18.     [B17, 59]景不(從)[徙][53]。說在改為[住][54]
景:光至,景亡。若在,盡古息。
[版本比較]

19.     [B18](住)景二。說在重[景到]。
景:二光夾一光。一光者景也。景光(之)[與][55]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56]下光,故成景於(止)[上][57];首蔽上光,故成景於下。
[版本比較]

20.     [B19]在午有端與景長。說在端。
在:遠近有端與於光。故景(庫)[][58]內也。
[版本比較]

21.     [B20]景迎(曰)[日]。說在(慱)[轉][59]
景:日之光反燭人,則景在日與人之間。
[版本比較]

22.     [B21]景之(小)大[小][60],說在(地)[杝][61](缶)[正]遠近。
景:木杝,景短大;木正,景長小。大[62]小於木,則景大於木。非獨小也,遠近[63]
[版本比較]

23.     [B22] 臨鑑而立,景到,多而若少。說在寡區[64]
臨:正,景寡。貌(能)[態](白)黑[白][65],遠近,杝正,異於光。
[版本比較]

24.     [B23] 鑑位量一小而易,一大而(缶)[正]。說在中之(外)內[外]。
鑒:景當俱就去,[66]當俱。俱用北[67]。鑒者之臭[68],於鑒無所不鑒。景之臭無數,而必過正。故[其][69]同處,其體俱然鑒分。鑒中之內。鑒者近中,則所鑒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鑒小,景亦小,而必正。起於中緣正而長其直也。中之外,鑒者近中,則所鑒大,景亦大。遠中,則所鑒小,景亦小,而必易。合於而長其直也。
[版本比較]

25.     [B24, 14] 鑑團,景一[?而?,一?而?][70](不堅白)說在……。
(鑒)[鑑][71]:鑒者近,則所鑒大,景亦大;(亦)[其][72]遠,所鑒小,景亦小,而必正。景過正故(招)[杝]。
[版本比較]

26.     [B25] (貞)[負]而不撓,說在勝。
負:衡木如重焉而不撓,極勝重也。右校[73]交繩,無加焉而撓,極不勝重也。
[版本比較]

27.     [B24] (天)[?][74]而必(缶)[正]。說在得。
衡:加重於其一旁,必(捶)[垂]。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相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
[版本比較]

28.     [B26] (契)[挈]與(枝)[收](板)[仮][75]。說在薄。
挈:有力也,引無力也,不(心)[正][76]所挈之止[77]於施[78]也。繩制[79]挈之也。若以錐刺之。挈,長重者下,短輕者上;上者愈得,下(下)者愈亡。繩直,權重相若,則(心)[正]矣。收,上者愈喪,下者愈得。上者權重盡則遂[80]挈。
[版本比較]

29.     [B28]倚者不可正。說在(剃)[梯][81]
[倚:倍拒堅屈(原字乃身+出)倚焉則不正。][82]兩輪高,兩輪為輲,車梯也。重其前,(弦)[引][83]其前;載(弦)[引]其前,載(弦)[引]其軲,而縣重於其前,是()[梯][84]。挈且挈則行。凡重,上弗挈,下弗收,旁弗劫。則下直。(扡)[杝][85],或害之也,[86]()[梯]者不(得)[能][87]()[],直也。今也廢(尺)[石][88]於平地,重不下,無()[踦][89](也)[90]若夫繩之引軲也,是猶自舟中引橫也。(倚倍拒堅倚焉則不正)
[版本比較]

30.     [B29] (推)[柱][91]之必(往)[住][92]。說在廢材。
(誰)[柱][93]石絫石耳[94]。夾者(法)[柱][95]也。方(石)[不][96]去地尺,關石於其下,縣絲於其上,使適至方石,不下,柱也。膠絲去石,挈也。絲絕,引也。未變而(名)[石][97]易,收也。
[版本比較]

31.     [B30] 買無貴。說在仮其賈。
買:刀糴相為賈。刀輕則糴(不)[必][98]貴,刀重則糴(不)[必]易。王刀無變,糴有變。歲變糴則歲變刀。若鬻子。
[版本比較]

32.     [B31]賈宜則讐[99]。說在盡。
賈:盡也者,盡去其[所][100]以不讐也。其所以不讐去,則讐;(缶)[正]賈也。宜不宜,(缶)[在][101]欲不欲。若敗邦[102]鬻室嫁子。
[版本比較]

33.     [B32] 無說而懼,說在弗(心)[必][103]
無:子在軍不必其(死)[104]生,聞戰亦不必其(生)[死][105]。前也不懼,今也懼。
[版本比較]

34.     [B33] 或[106],過名也。說在實。
或:知是之非此也,有[107]知是之不在此也;然而謂此(南)[曰][108](北)[此][109],過,而以已為然。始也謂此南方,故今也謂此南方。
[版本比較]

35.     [B34] 知知之。(否)[名]之(足)[所]用[謂]也(諄)。[110]說在無以(也)。
(智)[知]:論之非(智)[知]無以也。
[版本比較]

36.     [B35] 謂辯無勝,必不當。說在辯。
謂:所謂,非同也,則異也。同,則或謂之狗,其或謂之犬也。異,則或謂之牛,(牛)[其]或謂之馬也。俱無勝,是不辯也。辯也者,或謂之是,或謂之非,當者勝也。
[版本比較]

37.     [B36] 無不讓也,不可說在(始)[殆][111]
無:讓者,酒(未)[不][112]讓(始)[殆]也,不可讓也。[若殆於城門與於臧也。][113]
[版本比較]

38.     [B37] 於一,有知焉有不知焉。說在(存)[在][114]
於:石一也;堅白二也,而在石。故有(智)[知](焉)[115]有不(智)[知]焉,可。(有指)[116]子(智)[知]是,有[117](智)[知]是,吾所先舉,重。則子(智)[知]是,而不(智)[知][是][118]吾所先舉也,(是)一。
[版本比較]

39.     [B38]有指,於二而不可逃。說在以二(絫)[參][119]
[有:指,][120]謂。(有智焉有不智焉也)[121]若(智)[知]之,則當指之[122](智)[知]告我,則我(智)[知]之。兼指之,以二也;衡指之,參直之也。若曰:「必獨指吾所舉毋(舉)[指][123]吾所不舉,」則(者)[是]固不能獨指,所欲(相)[指][124]不傳,意若未(校)[恔][125],且其所(智)[知]是也,所不(智)[知]是也,則是(智)[知]是(之)不(智)[知]也,惡得為一。謂而有(智)[知]焉有不(智)[知]焉。
[版本比較]

40.     [B39] 所知而弗能指。說在(春也)[126]逃臣狗犬貴[127]者。
所:(春)[知][128]也,其(執)[埶][129]固不可指也。逃臣不(智)[知]其處;狗犬不(智)[知]其名;(也)[130]遺者,巧弗能兩[131]也。
[版本比較]

41.     [B40] 知狗而自謂不知犬,過也。說在重。
(智)[知]:(智)[知]狗[者][132]重(智)[知]犬,則過。不重則不過。
[版本比較]

42.     [B41] 通意後對。說在不知其誰謂也。
通:問者曰:『子(智)[知]乎?』應之曰:『,何謂也?』彼曰『[133]』則(智)[知]之。若不問『何謂,』徑應以『弗(智)[知],』則過。且應[134]必應問之時若應長應有深淺天常中在兵人長。[135]
[版本比較]

經下之下
經說下之下

43.     [B42, 2]所存與[存][136]者,於存與孰存,(駟)[137]異說[在主][138]
所:室堂,所存也。其子,存者也。據(在)[存]者(而)[以][139]問室堂,惡(可)存也。主室堂(而)[以]問存者,孰存也。是一主存者以問所存;一主所存以問存者。
[版本比較]

44.     [B43] 五行毋常勝,說在宜。
五:合水土火,火離然。火鑠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合之府(木)[水][140]木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惟)[無][141]所利。[142]
[版本比較]

45.     [B44] 無欲惡之為(益)損,[益][143]也。說在宜[144]
無:欲惡,傷生損壽。說以少連,是誰愛也嘗多粟,或者欲不有能傷也。若酒之於人也。且人利人,愛也則惟弗治也。[145]
[版本比較]

46.     [B45] 損而不害。說在餘。
損:飽者去餘。適足不害[飽]能害(飽)。若傷麋之無脾也。[146]且有損而后益。(智)[147]者,若瘧病(之)[人]之於瘧也。
[版本比較]

47.     [B46] 知而不以五路。說在久。
(智)[知]:以目見,而目以火見,而火不見,惟以五路(智)[知]。久,不當以目見,若以火見。
[版本比較]

48.     [B47] (必)[火][148]熱。說在[149]
火:謂火熱也,非以火之熱我有。若視(曰)[白][150]
[版本比較]

49.     [B48] 知其所(以)[151]不知。說在以名取。
(智)[知]:雜所(智)[知]與所不(智)[知]而問之,則必曰:「是所(智)[知]也是所不(智)[知]也。」取去俱能之,是兩(智)[知]之也。
[版本比較]

50.     [B49] 無不必待有。說在所謂。
無:若無(焉)[馬][152],則有之而后無。無天陷,則無之而無。
[版本比較]

51.     [B50] 擢[153]慮不疑。說在有無。
擢:疑無謂[154]也。臧也今死,而春[155]也得(文文)[之又][156]死也,可。[157]
[版本比較]

52.     [B51] 且然,不可正而不害用工[158]說在宜。
且:猶是也。且(且)[然][159],必然。且已,必已。且用工而後已者,必用工[而][160]後已。
[版本比較]

53.     [B52] 均之絕不。說在所均。
均:髮均縣,輕[重][161]而髮絕,不均也。均,其絕也莫絕。
[版本比較]

54.     [B53] 堯之義也,生於今而處於古,而異時。說在所義。(二)[162]
堯:(霍)或以名視人,或以實視人。舉(友)[彼](富商)[堯]也,是以名視人也。指是(臛)[虎][163]也,是以實視人也。堯之義也,是聲(也)[生][164]於今,所義之實處於古。(若殆於城門與於臧也)[165]
[版本比較]

55.     [B54] 狗,犬也。而殺狗非殺犬也,可。說在重。
狗:狗,犬也。謂之殺犬,可。若兩
[版本比較]

56.     [B55] 使殷美[166]。說在使。
使:令使也。我使我我不使亦使我殿戈亦使殿不美亦使殿[167]
[版本比較]

57.     [B56] 荊之大其沈淺也,說在具。
荊:沉荊之貝也。則沈淺非荊淺也。若易五之一。[168]
[版本比較]

58.     [B57] 以檻為摶,於以為無知也。說在意。
以:楹之摶也見之,其於意也不易,先智意相也。若楹輕於秋,其於意也洋然。[169]
[版本比較]

59.     [B58] 意[170]未可知。說在可用過仵。
[?][171]:(叚)[段]椎錐俱事於履,可用也。成繪屨過椎與成椎過,繪屨同,過(件)[仵][172]也。[173]
[版本比較]

60.     [B59] 一少於二而多於五。說在(建)[進]。
一:五,有一[五]焉,一[十],有五(焉十)二焉。[174][進,前取也。][175]
[版本比較]

61.     [B60] 非半弗則不動。說在端。
非:半(進前取也)[176]前,則中無為半。猶端也。前後取則端中也。必半。(毋)[無][177]與非半,不可也。
[版本比較]

62.     [B61] 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
可:(無也)[178]已(給)[然]則(當)[嘗](給)[然],[179]不可無也。久,有窮無窮。
[版本比較]

63.     [B62] (缶)[正]而不可(擔)[搖][180]。說在(摶)[轉][181]
正:(九)[丸][182]無所處而不中。縣(摶)[轉]也。
[版本比較]

64.     [B63] 宇進無近。說在敷。
(傴)宇:[區]不可(偏)[徧][183]舉,(字)[宇]也。進,行者先敷近後敷遠。行者(行者)必先近而後遠。
[版本比較]

65.     [B64] 行(循)[脩]以久。說在先後。
[行][184]:遠(脩)[185]近脩也。先後,久也。民行脩必以久也。
[版本比較]

66.     [B65] 一法者之相與也盡,若方之相(召)[合]也。說在方。
一:方(貌)盡[類][186]俱有法而異。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台)[合][187]也。盡(貌)[類]猶方也物俱然。
[版本比較]

67.     [B66, 67] 狂舉不可以知異。說在有不可。
[狂]:牛(狂)與馬(惟)[雖]異,以牛有齒,馬有尾,說牛之非馬也,不可。是俱有,不偏有偏無有。(曰)[牛]之與馬不類,用牛[有]角,馬無角,是類不同也。若舉牛有(角)[齒]馬(無角)[有尾]以是為類之不同也,是狂舉也。猶牛有齒馬有尾,或不非牛而非牛也,可[188];則或非牛或牛而牛也,可。故曰:「牛馬[189],非牛也,」未可;「牛馬,牛也,」未可。則或可或不可。而曰:「牛馬,牛也。」(未)[有]可(亦)[有]不可。
[版本比較]
[版本比較]

68.     [B67] 牛馬之非牛,(與可之)[其名不][190]同,說在兼。
(且)[牛][191]:牛不二,馬不二,而牛馬二;則牛不非牛,馬不非馬,而牛馬非牛非馬。無難。
[版本比較]

69.     [B68] (循)[彼][彼]此(循)[192]此與彼此同。說在異。
彼:正名者,彼此。彼,此,可:彼彼止於彼,此此止於此。彼此,不可:彼且此也,(彼)此亦可[彼]。(彼此止於彼此)[193]若是而彼此也,則彼亦且此此也。  
[版本比較]

70.     [B69] 唱和同患。說在功。
唱:無過,無所周[194],若粺。和無過,使也;不得已。唱而不和,是不學也,(智)[知]少而不學,[功][195]必寡;(和而不唱是不教也)[196](智)[知][多][197]而不教,功適息。使人奪人衣,罪或輕或重;使人予人酒,[功][198]或厚或薄。
[版本比較]

71.     [B70] 聞所不知若所知,則兩知之。說在告。
聞:在外者,[所知也;在室者,][199]所不知也。或曰:「在室者之色若是其色,」是所不(智)[知]若所(智)[知]也。猶白若黑也,誰勝?(是)若[是]其色也若白者,必白。今也(智)[知]其色之若白也,故(智)[知]其白也。夫名,以所明正所不(智)[知],不以所不(智)[知]疑所明。若以尺度所不(智)[知]長。外親(智)[知]也。室中,說(智)[知]也。
[版本比較]

72.     [B71]以言為盡誖,誖。說在其言。
以:誖,不可也。出入之言可,是不誖。則是有可也。之人之言不可以當,必不(審)[當][200]
[版本比較]

73.     [B72] 惟吾謂非名也,則不可。說在仮。
惟:謂是(霍)[虎][201],可;而(猶)[狗][202]之非夫(霍)[虎]也;謂彼是是也,不可。謂者毋[203]惟乎其謂。彼(猶)[狗]惟乎其謂,則吾謂(不)[204]行;彼若不惟其謂,則不行也。
[版本比較]

74.     [B73] 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205]
無:南者[206]有窮則可盡,無窮則不可盡。有窮無窮未可(智)[知],則可盡不可盡(不可盡)[207]未可(智)[知],人之盈(之)[208]否未可(智)[知],(而必)[209]人之可盡不可盡亦未可(智)[知],而必人之[不][210]可盡愛也,誖。人若不盈(先)[无][211]窮,則人有窮也;盡有窮,無難。盈無窮,則無窮盡也;盡有窮,無難。
[版本比較]

75.     [B74] 不知其數而知其盡也,說在(明)[問][212]者。
不:(二)[一一](智)[知]其數,惡(智)[知]愛民[213]之盡(文)[之]也?或者遺乎其問也。盡(問)[愛][214]人則盡愛其所問。若不(智)[知]其數而(智)[知]愛之盡(文)之]也,無難。
[版本比較]

76.     [B75] 不知其所處,不害愛之。說在喪子者。
[版本比較]

77.     [B76] 仁義之為外內也,(內)[非][215]。說在仵顏[216]
仁:仁,愛也。義,利也。愛利,此也。所愛(所)[217]利,彼也。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其(為)[謂]仁內也義外也,舉愛與所利也;是狂舉也。若左目出右目入。
[版本比較]

78.     [B77] 學之益也。說在誹者。
學:[學][218]也以為不知,學之無益也。(故)[教],告之也,是使(智)[知]。(學之無益也)[219]是教也,以學為無益也;教,誖。
[版本比較]

79.     [B78]誹之可否,不以眾寡。說在可(非)[誹][220]
(論)誹:誹之可不可,以理之可(誹)[非],雖多誹,其誹是也。其理不可非,雖少誹,非也。今也謂多誹者不可,是猶以長論短。(不誹)
[版本比較]

80.     [B79] 非誹者(諄)[誖]。說在弗非。
非:(己)[非][221]之,誹也。(不)非誹,[不]非可非也。不可(非)[誹]也,是不(非)[可](誹)[非]也。
[版本比較]

81.     [B80] 物(箕)[甚][222]不甚。說在若是。
物:甚長甚短,莫長於是,莫短於是。是(之)[若]是也。(非)[若]是也者,(莫)[非][223]甚於是。
[版本比較]

82.     [B81] 取下以求上也。說在澤。
取:高下以善不善為度。(不)[224]若山澤。處下善於處上,下所(請)[謂]上也。
[版本比較]

83.     [B82] 是是[225]與是同。說在不州[226]
(不)是:是,則是;且是焉,今是。(文)[之]於是而不於是,故是不(文)[之]。
是不(文)[之]則是而不(文)[之]焉。今是不(文)[之]於是而(文)[之](於)[與][227]是,故(文)[之]與是不(文)[之]同說也。
[版本比較]



[1] 據文義校改。

[2] 據孫。

[3] 自下條移校於此。

[4] 語意未完,當有闕文;據〈說〉校補。

[5] 涉上而衍。

[6] 據孫。

[7] 移校至上條。以意校。

[8] 此字疑有誤。

[9] 據孫。

[10] 脫「說在……」

[11] 梁未表示改字。

[12] 此三字疑有誤。

[13] 梁原文未有表明改字。

[14] 據孫。

[15] 據孫。

[16] 疑脫「說在……」一句。

[17] 音近而誤。

[18] 無解釋。

[19] 移校至下文。

[20] 據孫。

[21] 「見」與「俱」分別移校往下文。

[22] 據孫。

[23] 以意校。

[24] 據孫。

[25] 以意校。

[26] 自第五條移校於此。

[27] 梁按:「此條改動太多,未敢自信。」

[28] 據孫。

[29] 據孫。(假錯字)

[30] 此二字疑有誤。

[31] 存疑。

[32] 據孫。

[33] 據孫。

[34] 涉上而衍。

[35] 通「蚓」。

[36] 據孫。

[37] 此字必誤,但不知改作何字。

[38] 形近而誤。(草書)

[39] 梁原文無標示改字。

[40] 梁原文無標示改字。

[41] 據孫。

[42] 梁原文無標示改字。

[43] 據張。

[44] 自下條移校至此。

[45] 音近而誤。

[46] 移校至第十三條。

[47] 疑或衍或譌。

[48] 梁小注云:或當作「盈」

[49] 篆文形近而譌。

[50] 下文「者」字之誤。

[51] 自下文移校於此。

[52] 疑當作「說在所推」。

[53]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54] 此「在」字本於下條經「景二」前(Graham將之歸入A59。

[55] 據孫。(孫:之猶與也)

[56] 梁表示原文作「敝」。

[57]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58] 據孫。

[59] 據孫。

[60] 原文無注明校改。

[61] 據孫。

[62] 梁小注引孫云「當作光」。

[63] 疑衍。

[64] 此二字有誤。

[65]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66] 存疑。注引孫云「當作亦」。

[67] 存疑。注引孫云「當作由比」。

[68] 存疑。注引孫云「當作具」。

[69] 梁原文無標明增字。

[70] 按前條「景一小而易一大而正」校增。

[71]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72]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73] 存疑。注引孫云「疑當作權」。

[74] 注云,據〈說〉當改作「衡」,但「天」、「衡」形音差異俱遠,不敢臆改。

[75] 三字之校改皆據孫。(按:「仮」:梁原文乃一怪字,今按孫本改。)

[76] 梁原文無注明改字。

[77] 存疑。梁小注引孫云「疑當作正」。

[78] 梁小注引孫云「疑當作杝」。

[79] 同「挈」。

[80] 據孫,同「墜」。

[81] 據孫。

[82] 自下文移校至此。但文有譌脫,拒堅身出三字皆有誤。

[83] 據孫。

[84]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85]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86] 古「流」字。

[87]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88] 據孫。

[89] 據孫。

[90] 無標明刪字。

[91] 據孫。

[92] 據孫。

[93] 以意校。

[94] 此字有譌。

[95] 據孫。

[96]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97] 以意校。

[98] 以意校。

[99] 同售。

[100] 據下文改。

[101] 涉上文而譌。

[102] 此二字有譌。

[103] 據孫。

[104] 涉下而衍。

[105] 涉上而譌。

[106] 同「惑」。

[107] 同「又」。

[108] 涉下而譌。

[109] 形近而譌。

[110] 三字皆形近而譌。

[111] 據孫。

[112] 梁原文未有標明改字。

[113] 據孫。自第五十四條末移校於此。

[114] 梁原文改字,但其小注又云「舊作存,亦通。」

[115] 梁原文無標明刪字。

[116] 移校至下條。

[117] 同「又」。

[118] 自句末移校至此。

[119] 據孫。

[120] 自上條移校於此。

[121] 涉上條而衍。

[122] 小注云:「訓此。」

[123] 涉上而譌。

[124] 形近而譌。

[125] 形近而譌。

[126] 涉〈說〉而衍。

[127] 梁於小注云:依〈經說〉當作遺。

[128] 「春」形近而譌為「智」,再譌為「知」。

[129] 形近而譌。

[130] 梁原文無標明刪字。

[131] 存疑。注引孫云,當作罔。

[132] 據吳鈔本。

[133] 疑有誤。

[134] 疑有誤。

[135] 文義不能索解。

[136] 據張。

[137] 據張。

[138] 據張校補。

[139] 原文無標明改字。

[140]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141]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142] 梁云:經說本條有譌奪,未敢強校。

[143]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144] 疑涉上而衍。

[145] 梁云:文中多譌文,未敢強校。

[146] 傷麋脾三字疑有誤。

[147] 涉下「者」者而譌。

[148] 形近而譌。

[149] 梁小注以「頓」字疑有誤,並引孫云當作覩。

[150] 損泐成譌。

[151] 涉下而譌。

[152] 據孫。

[153] 存疑。注云:或為「推」字之譌。

[154] 「無謂」二字疑有誤。

[155] 疑有誤。

[156] 據胡適,但梁云:「但仍未愜。」

[157] 梁云:「此條有譌誤,不易解。

[158] 此二字有誤。

[159]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160] 梁原文無標明增字。

[161] 梁原文無標明增字。

[162] 梁原文無標明刪字。

[163] 本書「虎」字多譌為「霍」,此處又妄加「月」旁。

[164] 也字涉上文而譌。

[165] 據孫,移校至第三十七條。

[166] 二字有誤。

[167] 「此條譌誤不可讀。」

[168] 「此條亦難校釋。」

[169] 「此條亦難校釋。」

[170] 墨經中的「意」皆讀為「億度」之「億」。

[171] 應為牒經標題字。

[172]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173] 「此條亦難校釋。」

[174] 以意校。

[175] 自下條移校至此。

[176] 已移校至上條。

[177] 原文無標明改字,疑印刷之誤。

[178] 涉〈經〉及下文而衍。

[179] 據孫。

[180] 據孫。

[181] 以意校改。

[182] 據孫。

[183] 但梁又云:「字通。」

[184] 自上條移校於此。

[185] 梁原文無標明刪字。

[186] 改「貌」為「盡」,據王引之。

[187] 據王引之。

[188] 梁云:「孫本無此字,據明嘉靖癸丑本校增。」

[189] 梁云:「末段三『牛馬』字疑皆涉下條而譌。本條未論到『牛馬非牛』之問題。」

[190] 形近而譌。

[191] 傳寫者妄改。

[192] 「循」譌為「彼」,又誤倒。

[193] 涉上而譌。

[194] 疑當作「用」。

[195] 據孫。

[196] 梁原文無表明刪字。

[197] 據孫。

[198] 以意校增。

[199] 以意校增。

[200] 據孫。

[201] 據孫。

[202] 以意校。

[203] 疑有譌。

[204] 據孫。

[205] 梁在此特標明刪一「知」字:因多數編者將此字歸於此條,但據梁應屬第35條。

[206] 疑有譌。

[207] 據畢。

[208] 據孫。

[209] 涉下而譌。

[210] 據孫。

[211] 據孫。(梁原文作「旡」,當是印刷之誤。)

[212] 據孫。

[213]民字疑衍。

[214]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215] 據孫。

[216] 存疑,注引孫說「當作頡」。

[217] 梁原文無標明刪字。

[218] 自下文移校至此。

[219] 涉上而衍。

[220]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221] 以意改。

[222]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

[223] 莫字乃若字之譌,又錯倒於上句。

[224] 存疑。

[225] 疑譌。

[226] 此兩字有譌。

[227] 梁原文無標明改字。